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未来产业来自技术的极前沿,并位于产业化的极早期。这使得其科技成果转化不同于一般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特征如下:
一是培育周期更长。未来产业源于基础研究,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均属于早期,培育期限长。
二是试错成本更高。未来产业存在多条技术路径,不同路径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找到合适的产业应用。
三是成果转化成功率更低,创业风险大。根据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践数据,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的平均成功率约为5%,而一次技术创业的成功率仅约1‰。未来产业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可能更低。
科技金融推动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原因分析
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资金支持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包容性等需求。《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发挥科技金融的推动作用是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科技金融推动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若干难点亟待解决。
2.1 金融产品和服务向产业全周期延伸难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但概念验证和中试等未来产业早期阶段的金融支持依然薄弱。以概念验证阶段为例,调研中,多家未来产业企业和高校院所的概念验证中心表示,在概念验证阶段的资金支持较为不足。虽然国内外已有概念验证基金的探索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经验,但投资基金的落地推进仍较为谨慎。此外,适配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较为匮乏。尽管诸如人才贷、技术交易贷等单一局部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增多,但尚缺乏能有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科创债券、场外市场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衍生品创新有待提速,金融产品和场景之间的联动有待加强。
其中主要原因有:风险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普遍认为,概念验证研究对应技术成熟度水平为第2级至第4级(共9级),这一阶段的项目往往技术路线尚不确定,产品远未定型,市场前景难以判断,投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适配未来产业早期阶段的信贷产品不足;国有投资基金机构对这个阶段的投资较为审慎;市场化投资机构则选择各自深耕的赛道,在充分尽调基础上,投资个别项目。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在这一阶段尚未实现协同发力,效用发挥有待观察。
2.2 未来产业企业估值难
科技型企业估值是世界性难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2月发布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25万家,获贷率46.9%,比2023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81万家,获贷率为55.7%,比2023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但不能忽略的是,46.9%、55.7%的获贷率意味着约5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4%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获得相关贷款支持。而未来产业相关企业获贷率则更低。
其中主要原因有:一是估值理念和方法亟待迭代升级。银行、股权交易市场等的主要客群正在经历从工业企业向科创型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机构传统抵押授信思维无法适应科技型企业的轻资产属性,估值理念和方法尚未完成“用未来估当前”的迭代升级。从原型产品到可量产产品,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价值属性的认识有待深化。
二是估值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数字金融特别是金融科技,正在成为服务科技金融的重要驱动力。
2.3 风险管理和分担难
相对传统发展模式,创新驱动模式下的未来产业企业普遍承受较高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这些风险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从国外成熟金融机构的经验来看,其核心功能和竞争力已在很大程度上由资本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型。但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定价和评估、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能力仍有待增强,对风险企业的处置缺乏有效的管理路径和产品。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构建“政银保担”风险分担机制。但从保险机构来看,部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未来产业企业(如核能、量子计算等行业企业)由于市场规模不大,业务数据缺乏,并不符合一般保险产品要求的大数定律,相关保险产品由于无法覆盖成本难以落地。
2.4 撬动社会多元资金投入难
壮大支持未来产业的耐心资本,需要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双向奔赴”。捐赠和慈善基金是较为长期、稳定的社会资金来源之一。以美国为例,捐赠和慈善基金是风险资本的第三大来源,仅次于养老基金和金融保险。从高校看,根据美国高校经营管理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的统计,截至2024年底,参与调查的658家美国大学和学院基金会团体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8737亿美元。其中,规模最大的10家大学基金会管理资产规模均超过100亿美元。但我国捐赠和慈善基金等非营利性社会资本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涉足较少。
其中主要原因,除了有关研究提到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流程繁琐、税费较高等因素外,还有就是多数慈善组织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专业能力,对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了解不足,缺乏专业人才,难以支撑相关投资。
加快科技金融推动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难点,建议通过以下对策加快破除瓶颈:
3.1 全链条、全周期、全场景延伸科技金融服务链
加快形成科技金融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全周期、全流程、全场景资金支持,强化信贷、债券、资本、保险等市场体系的协同联动。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统筹,推动财政资金和国有股权投资企业共同探索未来产业的“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模式。探索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明确基金目标、范围、资金来源、管理机制、载体运行规则等,提供配套政策支持。探索引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项目筛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项目成功率。瞄准各地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因地制宜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功能性平台、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的“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早期金融接力梯度,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与关键产业的重点需求高效连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大力拓展科创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因业制宜开发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产品。强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与场外市场未来产业企业金融服务联动,尽快推出标准衔接的转板机制。
3.2 提升未来产业科技金融专业化能力
一是加快推动估值理念和方法转型。
鼓励金融机构深入了解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技术特点,从未来长期发展视角和战略高度,首创性设计并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估值方法和产品。聚焦不同产业重点垂类领域,培养科技、工程、商业、金融等跨界人才,壮大科技金融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数字金融能力建设。
推进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融合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数据金融生态,加快融合化、场景化、智能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细分行业金融产品监管沙盒模式,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探索针对特定行业企业的新型科技金融模式。
3.3 加快完善未来产业金融风险管理和分担模式
一是进一步丰富风险缓释工具。
围绕未来产业企业的风险来源、呈现形式、传导特征,提供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等综合风险管理服务,优化债务长短期结构,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研判潜在风险点,建立与政府、产业链深入沟通对接的互动机制,协同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引入劣后金融管理,妥善推动劣后金融产品开发,完善科技金融闭环管理。
二是优化风险分担机制设计。
加强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租赁、担保、保险等联动,推动形成“股贷债保担”等全方位金融支持和风险分担。加快细分产业领域相关历史风险数据归集,鼓励保险机构完善攻关项目研发的风险分担机制,创新研发保险产品,探索“普惠机制+保险共保体”政银保合作分险新模式。
3.4 加快探索公益慈善等社会资金支持路径
一是引导头部慈善基金会加大对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
以公益慈善资金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主要追求稳健收益,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投资偏好契合,可共同分享长周期价值投资带来的丰厚回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具有专业能力的头部慈善基金会加强与市场化专用基金的合作,优化公益慈善等中长期资金资产配置,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长期、多元的资金来源。
二是完善税收等制度安排。
深入落实《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优化投资审批手续;提升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披露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变动情况、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等,降低股权投资风险。
来源:《现代金融导刊》